行情持续低迷,政策监管趋严,在政策与市场双失灵的状况下,废塑料行业的生存环境趋于恶化。与此同时,塑料制品作为最常见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它的回收与利用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课题之一,而该行业存在哪些发展良机呢?
供应面:进口监管加严 国内报废爆发性增长
从2011年广东《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和2012年《废塑料污染防治规定》的执行,以及绿篱行动和大地女神行动的落实,充分表明进口料监管体系加严,而汇率与运输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进口风险加大。同时进口均价持续上扬加大进口料贸易商采购成本,再加上国内人口红利的退出,以及国外自身再利用程度的提高,中国对国外废塑料的吸引力逐步减弱。从长远来看,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均有可能;但从短期来看,我国仍有700万~900万吨/年的供应缺口,所以短期内,废塑料依赖进口的态势难以改变,建议进口料贸易商应及时关注国内外行情变化,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规避操盘风险。
国内供应来看。我国废塑料回收主要从建立基本法、出台执行政策、提高意识三方面进行,尽量做到发展循环型社会有法可依,通过利好的政策来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加上多层次、多领域的环境教育,形成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共同努力的氛围。例如,自2010年至今,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法律条文,其中指导意见类的文件超过3个,准入政策类的大于4个,税收优惠类的大概6个,而先进技术鼓励支持类则至少3个。此外,地方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例如,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提出“多排放多付费,少排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的收费原则,通过缴费来提高消费者的回收意识;部分地区节能部门与当地废旧回收部门建立合作等等。获悉今年“十三五”新兴产业规划意见中,诸多专家学者提出将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列入新兴产业名单,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绿色经济发展,以及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必要性,这对消费者理念的转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一个逐步完善的回收体系的建立,加之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势必会促进再生塑料行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由于2013、2014年市场开工受阻,厂家消化力有限,初步估测将有600万吨的社会库存难以投放市场,如果2015、2016年中国经济复苏、相关配套安置到位,该部分库存集中投放市场,预计2016年前后,将出现爆发式增长-。数字触目惊心,财富涨势喜人,而供应的增加在给行业带来大量机会的同时,也为企业的规模化生产铺平道路。
需求面:内生驱动力显著 需求前景广阔
随着“以塑代钢、以塑代金”的兴起,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按再生塑料占比40%来计算,如果经济成功复苏,未来对再生塑料的需求超过3500万吨/年。同时,像沃尔玛零售及家电汽车等企业都曾表示有部分塑料配件再生的计划,而这些龙头企业采购行为对其他厂家的效仿作用不可估量。从地域来看,9月上旬,西部地区鼓励类发展名录公布与城镇化对中西部的青睐效应,西北发展空间值得期待。从塑料制品发展的驱动力来看,其蕴含的潜力不容忽视。
首先,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与应用。在丰富塑料应用领域的同时,推进塑料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其次,汽车、电子、医用塑料等下游产品升级拉动。目前,塑料成为家电产品的第二大用材,而汽车部件的塑料化是国际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再次,区域化转移与政府采购。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逐步由两个三角洲、渤海湾经济圈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塑料行业也将开拓市场空间;而新农村、城市化建设也将给塑料建材领域带来增长机遇。同时,近几年,政府采购部门明确提出完善节能环保等绿色采购政策体系,而具有鲜明绿色节能特性的再生塑料有望分享政府采购的“蛋糕”。
最后,生活必需品更新换代带来产品升级。该行业需求量大、报废周期短的特征给再生塑料需求面提供动力,其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是大势所趋。
由此可见,塑料行业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而再生塑料作为塑料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同样迎来机遇。
行业竞争加剧 机遇与风险同在
随着行业门槛的提高,小规模的潜在进入者降低,但面对塑料行业最后一块蛋糕,规模型企业潜在进入者增多,规模化竞争日趋白热化。同时,目前行业竞争多处于中低端领域,而中高端领域仍有空白。
毫无疑问,无论是哪一个行业,“低投入、高产出”的时代已黄鹤西去,对于想进入这个行业或转入其他行业的企业而言,建议警惕三种风险:政策风险、货源稳定性风险,以及行情风险;同时选址之前先实地考察、调研项目的可行性;在经营环节注重设备的性能、基层员工的经验,以及采购或销售渠道的敏感性。当然,技术创新需贯彻始终,这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长物风宜放眼量。对于已处于市场中并在风雨中依然坚守的厂家来说,突破结构性产能过剩迫在眉睫,而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加大产品差别化、增加高附加值比重;规范加工流程、提高规避风险力等举措是优化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良方,是企业绝地逢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