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文章、图片、视频、链接等,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为商业用途,亦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尊重原创作者的一切权力,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0-57721789)
近日,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等8家单位联合发布了《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废塑料回收量约为1900万吨,废塑料回收利用产值约为1050亿元,国内再生塑料产量约为1650万吨。
业内专家认为,再生塑料的出现在解决了塑料对环境污染这一难题的同时也减少了能源的消耗,更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再生塑料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不过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内的丰灵塑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再生塑料的企业。该公司副经理李孟和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努力解决废旧塑料生产工艺简单、设备性能差、产品竞争力弱等多种弊端和难题,让原本随处可见的“白色垃圾”经过加工后“变废为宝”。 据李孟和介绍,该公司在当地设立了近200个废旧农膜回收点,回收的废旧农膜被粉碎、清洗后,通过热融、挤出变成再生塑料颗粒,最后经过注塑机生产线加工后“摇身一变”成为食用菌周转篮等产品。“自去年6月份生产线投产以来,每天消耗1.6吨左右的废旧农膜,生产食用菌周转篮八千个左右,不到一年时间实现产值近300万元。”李孟和说:“公司计划两个月内再上一条生产检查井井盖的生产线,将我们塑料循环产业链做强做优,实现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在我国,像丰灵这样的企业近年来如雨后春笋出现,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再生塑料相关企业注册量突破4.2万家。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副秘书长陈岩表示,我国塑料回收和再生产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废塑料回收网络覆盖广且规模庞大的回收体系,构建了完整的从废塑料回收、再生以及再生产品的应用产业链。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再生塑料产业发展。 2020年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指出,积极采用新型绿色环保功能材料,增加使用符合质量控制标准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再生塑料,加强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产品研发,降低应用成本,有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在此后两年内陆续发布的《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意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中,都对塑料回收和再生产业提供了支持和鼓励。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会长许军祥表示,去年我国已经确立了将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相关政策也随之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既从宏观上将实现“资源循环”作为工作核心目标,并且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绿色”与“低碳”两个更深层次的要求。此外,塑料污染控制的问题也是政府与行业共同的关注点,这使得“回收是治理塑料污染最有效的手段”这一观点成为了集体共识。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学部“我国塑料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咨询评议项目负责人李景虹教授也告诉记者,我国塑料生产和消费规模庞大,再生塑料资源丰富,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再生塑料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再生塑料行业发展受政策扶持,随着回收体系完善、大型企业布局,再生塑料行业进入门槛逐渐提升,同时市场竞争也将逐渐向中高端领域转变。“我国塑料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咨询评议项目也将聚焦塑料再生的关键技术及发展研究、再生塑料的市场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再生塑料行业的绿色发展愿景等关键环节,最终提出废塑料的回收和再利用预测、废塑料的回收和再利用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以及塑料污染物资源化回收利用与技术推广协同发展的战略建议。 【来源:消费日报】 免责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文章、图片、视频、链接等,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为商业用途,亦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尊重原创作者的一切权力,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0-5772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