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文章、图片、视频、链接等,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为商业用途,亦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尊重原创作者的一切权力,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0-57721789)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废塑料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364-2022)(以下简称“《规范》”)。自发布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7年制定的《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试行)》废止。
金联创塑料分析师路亚楠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规范》的实施,是在2007年版基础上明确废塑料回收方式、从产生源明确控制要求及新增塑料制品绿色设计,将可循环概念融入其中,包括建立回收台账等问题做了要求。其中,在多项要求中重点强调防止“二次污染”这一概念。对于一些小作坊,尤其对环境污染处理不到位的小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被逐渐淘汰。
一位行业上市公司证券部人士告诉记者,从近年来出台的多项政策不难看出国家对推动再生塑料行业发展的决心。该人士认为,《规范》会推动加速公司扩产计划,填补市场空缺。从产品来看,大公司的产品在质量及改性功能上能满足不同需求,这种优势也为企业扩产奠定了基础。
政策驱动
再生塑料是指通过预处理、熔融造粒、改性等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废旧塑料进行加工处理后重新得到的塑料原料,是对塑料的再次利用。再生塑料最大的优点是价格比新料和可降解塑料便宜,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能需要,只加工塑料的某方面属性,并制造出对应的产品。比如,消费后再生塑料(PCR塑料)可以应用在包装、消费电子、汽车、运动与休闲等行业中。
记者了解到,国内的塑料再生循环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当时,国外大量可再生塑料亟须得到合规处理,国内企业可从国外以较低成本回收可再生塑料。在此期间,先后催生出数万家家庭作坊式企业进入可再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
不过,家庭作坊式企业运用的处理工艺较为简单,除杂分选技术不成熟,再生塑料的附加值较低,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2017年,“禁废令”生效后,进口废旧塑料的通道被关闭,但国内回收网络仍较为分散,如何获得稳定的可再生塑料货源成为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少量再生塑料加工企业将产能搬迁到国外,一些大中型企业开始组建国内回收网络。
从政策层面来看,2021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加快推进再生塑料产业发展。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废塑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2021年3月,两会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 纲要》提出,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塑料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利用;9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明确加大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的任务,支持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项目建设,发布废塑料综合利用规范企业名单,引导相关项目向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等园区集聚,推动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发展;12月,国家工信部印发《“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指出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塑料污染治理和塑料循环利用,推进生物降解塑料的产业化与应用。
此外,在“双碳”目标下,陆续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应收尽收。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目标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到2030年达到5.1亿吨。
“集约化”发展
此次《规范》的发布,再次推动再生塑料行业进一步向规范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规范》明确了“废塑料化学再生”的定义,即“利用化学方法使废塑料重新转化为树脂单体、低聚物、裂解产物或合成气的过程”。并指出,废塑料的产生、收集、再生利用和处置过程除应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安全生产、职业健康、交通运输、消防等法规、标准的相关要求。
塑料再生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主要环境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及固体废弃物等。
对此,《规范》指出,废塑料的预处理应控制二次污染。大气污染物排放应符合 GB31572 或 GB16297、GB37822 等标准的规定。恶臭污染物排放应符合 GB14554 的规定。废水控制应根据出水受纳水体的功能要求或纳管要求,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排放标准,重点控制的污染物指标包括悬浮物、pH 值、色度、石油类和 化学需氧量等。噪声排放应符合 GB12348的规定。
在路亚楠看来,多项要求提及二次污染问题,从废气、废水、废渣,甚至是噪音污染都做了明确规定及参考标准,落实到国标要求。再生企业本身是环保政策性企业,在处理废塑料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废水、废气等环保问题,尤其是清洗环节中的废水排放问题,且回收企业多集中在农村,其排放问题往往重视度比较低,在标准明确化的道路上,从成本端考虑,处理废水或造成部分材料暂停回收及生产,是目前需要挑战并攻克的难题。
规模以上企业,在产业链布局、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环保意识等方面都优于规模以下企业,其生产的再生塑料产品供应稳定、品质较高,议价能力较强,主要供应中高端市场;规模以下企业,往往是家庭作坊,其回收货源品质参差不齐、生产设备老旧、直接排放污染,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其生产的再生塑料产品品质较差,主要供应低端市场。
目前,国内行业存在格局分散、市场分化的问题。
我国塑料回收再生利用行业具有产业链较长、进入门槛较低、高端产能不足、 规模以上企业较少的特征。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以家庭作坊组成了数个产业聚集地。比较有代表性的聚集地包括:珠三角地区的贵屿、杏坛;长三角地区的慈溪、余姚;苏北地区的赣榆;京津冀地区的文安等地。除此之外,临近青岛、烟台的山东中东部地区,湖南湖北交界的洞庭湖地区,东北的大连附近也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路亚楠表示,《规范》2022年版的落地实施,是根据近几年再生企业的发展以及其工艺更新而定,相比起之前从回收、清洗到再利用等各环节做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尤其是结合环保政策,不再是简单规避,而是有更为规范化的建议,在规范的基础上也是指引再生企业向更科学化、更程序化的方向发展。
蓝海市场
塑料加工业是我国轻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以来,我国塑料工业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产销量都位居全球首位。
《中国塑料工业年鉴2019》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塑料树脂消费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全年表观消费量为1.09 亿吨,比上年增长 1.3%。同时,Choice数据显示,我国塑料制品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0%。2018年,我国塑料树脂及共聚物产量8558.00万吨,塑料制品产量为6042.10万吨。
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测算,2017~2019年,国内废塑料回收再生量持续稳步增长,废塑料物理回收率一直在30%以上。2019年,国内废塑料回收再生量约为1890万吨,较2018年增加了60万吨,增幅为3.3%,回收额约为1000亿元,同时中国的再生塑料行业拥有着最完整的产业链、最精细的行业分工、最丰富的行业经验、最完善的产品应用、最多样化的运行模式。2020年,国内废塑料回收再生量约为1600万吨。
另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统计和测算,2021年,中国废塑料回收量约为1900万吨,较2020年(1600万吨)增加约300万吨,同比增加19%。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年来相关政策的推动,使得再生塑料行业龙头金发科技(600143.SH)、英科再生(688087.SH)等企业受益。
其中,金发科技2020年环保高性能再生塑料实现销量13.87万吨,同比增长29.91%;2021年,再生塑料实现销量18.21万吨,同比增长 31.29%。
在产能方面,金发科技再生塑料设计产能37万吨/年;目前还有10.9万吨新增产能在建,预计2022年投产5万吨,2023年投产5.9万吨 ;未来公司计划在2030年实现年产100万吨环保高性能再生塑料。
金发科技方面表示,2020年中国产生的废塑料约6000万吨,回收量仅约1600万吨,总体回收率不足30%。环保高性能再生塑料是解决塑料废弃物污染、加速再生产业升级的关键,市场空间巨大,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同时,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的英科再生是一家塑料循环再生利用的高科技制造商。当年,其开始新建了10万吨/年再生项目。
财报显示,2021年,英科再生实现营业收入19.9亿元,同比增加17.14%;归母净利润2.4亿元,同比增加10.35%。(本报记者 陈家运)
【来源:中国经营报】
免责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文章、图片、视频、链接等,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为商业用途,亦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尊重原创作者的一切权力,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0-5772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