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绿色再生

绿色「塑」说第7期回顾|2022年塑料循环经济发展盘点

字体大小:

绿色“塑”说直播系列由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GRPG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发起主办,由传声有解承办。每期直播将邀约国内外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专业大咖,与我们对话塑料污染治理以及循环经济废弃物管理等相关议题,共同探索塑料价值链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道路。

发展塑料循环经济是一个全球性的复杂议题,创建真正的循环经济,需要若干因素协调作用,以有效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在技术层面,需要从获取原材料和制造塑料,到更好地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选择,全面地减小各个流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商业角度出发,更需要产业链建立贯穿整个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的广泛合作的闭环系统。同时,来自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消费者意识的提高也必不可少。


2023年1月18日,绿色“塑”说第七期邀请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交流与外企委员会副秘书长满娟女士及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先生做客直播间,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合作部副部长倪垚展开对话,盘点分析过去一整年来塑料循环经济领域的重点大事件及其整体发展历程,并针对未来国内外塑料循环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帮助产业更好地总结经验,构建塑料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塑料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图片


图片

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1

“共识”与“实践”

倪垚: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2022年度的塑料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二位会用什么词?


王永刚:我想用“共识”这个词来总结。在2022年及之前的两三年之间,大家都在构建一个共识。首先,是塑料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共识。其次,是塑料污染治理是全球事务的共识。第三,是塑料不等于塑料污染的共识。第四,是塑料污染的本质是环境泄漏的共识。第五,是塑料污染需要全链条治理的共识。最后,是塑料回收是治理塑料污染的核心途径的共识。


满娟:永刚秘书长讲得特别好,达成共识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相应的,我会用“实践”作为描述2022年塑料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我们看到,即便在2022年疫情管控非常严格的情况下,行业企业也没有停止相关的行动与摸索。无论是化学循环的积极探索,还是物理循环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或是回收难点问题的新尝试、回收模式的改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试点,甚至公众教育相关的进展,都令人耳目一新,也打开了新的思路。


首先是产业链合作方面的案例,晨光首款的碳中和荧光笔,笔身是由回收餐盒再造的PP做的。这支笔是由晨光、美团、格林美以及其他的一些企业合作的成果,并且通过碳阻迹公司做了产品碳中和的评价。这个产品是2022年7月份在GRPG的年会上几家企业碰撞出来的想法,年底就拿到了成品,不得不让我们惊叹效率之高。


回收方面,我们针对回收中的老大难问题,创建了“软塑新生”项目,这个项目由宝洁、百事、玛氏三家品牌企业,联合了包装企业如安姆科、材料企业陶氏共同发起。项目携手20余家各地回收企业,尝试将单一材质的软包纳入到目前的回收体系当中。我们也将通过这个项目尝试将GRPG倡导的双易设计制品的回收和再生真正落地,这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试点实现双易制品的“收回来和用起来”。


另外,2022年的12月30号,陆海环保和厦门城建部门一起建立的低值可回收物的分拣中心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个低价值回收物分拣中心的示范项目,可以看作是一个新型的生活垃圾、可回收物的绿色处理模式。分拣中心前面链接的是垃圾分类环节,后面链接的是末端的资源化利用环节,真正打通了生活垃圾低价值可回收物未能实现资源化的堵点,是非常有意义的项目。


2023年1月,我国启动了一个很重要的实践,即工信部推动的中国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试点。本次的试点包括建立整个报废汽车的回收体系、绿色供应链管理、废弃物综合利用和信息公开这四条线。废旧塑料的再生和应用以及碳排放的核算,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是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一件大事。后期,我们也会跟试点的主要承接单位中汽数据保持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相关的工作。


最后要说的也是无法绕开的,关于公众教育方面的一些问题。即使在2022年无法开展线下活动的特殊情况下,大家也做出了很多亮眼的实践,很多大平台开始尝试塑料易回收易再生及低碳包装的优先推荐,大大推动了品牌对这些生态设计的采用。另外,2022年IPE团队也与GRPG合作了塑料循环地图,并且坚持不懈地不断完善收集更新数据。


倪垚:满娟老师说的塑料循环地图也是我认为今年做的比较好的一个内容,这个项目也要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以及IPE的马军老师的支持,中华环保联合会和相关民间组织代表也共同参与到了地图的设计当中。


马军老师开创的蔚蓝地图,在对于雾霾以及各地的污染数据的公众参与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成功的尝试。而中国作为一个塑料大国,也应该有一个工具让公众来了解塑料的全生命周期价值链条,并让这个价值链中从生产、消费、回收到末端处置的相关机构都参与进来,从而共同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在GRPG的专业支持之下,地图完成了搭建,而且基于这个塑料循环地图,中华环保联合会和GRPG在去年环境署的50周年纪念之际发起了“不落塑套 拥抱自然”的全国减塑行动,入选了全球的配套纪念活动,并且该活动在当月的微博热搜榜上排到了第六的位置。大家现在登录蔚蓝地图,找到塑料循环板块,机构端可以在上面填报自己的一些实践,公众可以点开地图上的点,查看周围的商超、餐馆、超市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情况,并提出建议意见。


2

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事件及

塑料价值链面临的机遇挑战

倪垚:从产学研的角度,二位认为2022年有哪些事件对于循环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以及这些事件给塑料价值链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


满娟:谈到对塑料循环经济发展真正影响深远的事件,2022应该是塑料公约谈判开启的元年。绿色“塑”说栏目上一期就邀请到了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塑料污染控制研究室的吴广龙主任,为我们梳理了塑料公约相关的情况。吴主任作为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全程参与了2022年11月到12月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了一项历史性的决议,要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防止和减少全球塑料污染。国际社会认为这个公约可能是继巴黎协定以后最重要的环境协定。2022年12月在乌拉圭举办了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1会议),为期五天的会议中大概有160多个国家的代表,包括一些政府间组织和NGO,共计2300余人参加,这代表了各方对会议的极高关注度。


到目前为止,各国对文书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首先,目标是非常清楚的,即要终结塑料污染。其次,在范围方面,是目前塑料全生命周期的理念,这就意味着从上游的原油、天然气提取原材料到聚合物生产,中游包括产品设计、制造、分发、使用,到下游末端管理都会在文书的范围之内,受到文书或者公约的影响。第二,国际社会对于消除和替代有问题和不必要的塑料方面也达成了共识。虽然有问题和不必要的塑料的定义和范围需要政府间谈判来确定,但这些塑料通常都是一次性塑料制品,其减量和替代本身就是大势所趋。另外,关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也是未来大家的一个共识,即生产者会承担更多的回收处置的义务。中国也在进行EPR的一些试点,国际文书会促进EPR在我国塑料产业的落地。


同时,关于文书各国仍然存在一些争议:首先,对文书的目标如何界定,各国诉求不一。如,欧洲表示要通过循环经济实现总目标,且要针对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定具体的分目标;而日本表示应该包括到2024年实现海洋塑料垃圾的零排等。另一个主要争论是关于文书的核心义务和管控措施,是强制性的全球公约还是国家自主自导自愿性的行为,各国的分歧都较大,需要特别关注。后期我们会关注且参与到塑料公约的谈判进展中,给政府的代表们提供行业意见。


王永刚:去年4月,由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共同发起的首个国家智库报告《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正式出版发行,报告全面梳理了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的做法、成效与经验,通过数据对比说明了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废塑料回收方面全球的地位和贡献。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的一些理念与实践,讲好了中国故事,树立了行业自信,对我们整个理论体系的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报告中专门有一章特别讲到了塑料污染的本质是环境泄露,只有泄露到环境中的塑料才会对整个环境造成污染,刚才我讲过的共识中有一个就是塑料不等于塑料污染,我国第一次在智库报告中提出这个理念;同时,智库报告也提出了要全链条治理塑料污染,不是单独治理回收或者塑料本身的问题,而是从前端的设计到后端的处置都要全面治理。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提供了中国经验,帮助发展中国家在治理塑料污染当中少走弯路。


3

2022中国再生塑料行业情况

倪垚:王永刚秘书长所在的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代表的是回收再生端的企业,可否介绍一下2022年中国再生塑料行业的情况?从供需量和价格两个维度来分析一下市场的走向和2023年的发展趋势。


王永刚:近期我们对废塑料的回收和再生企业做了调研。从废塑料回收企业的回收量来看,根据初步问卷调研,在98家废塑料回收企业中,较2021年,2022年废塑料回收量增长的企业占比22%,增长10-20%居多;31%的企业2022年废塑料回收量出现下降,下降幅度10—20%。与2021年回收量持平的企业占比47%。根据我们对行业的初步统计和判断,相比2021年,2022年废塑料的回收量确实有所下降,这与调研文件的样本情况也是相符合的。从废塑料回收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看,2022年增长的企业只有23%,亏损的企业占到了31%, 46%的企业基本维持营收平衡,即目前亏损企业相对盈利企业占比更大。从再生产量来看, 18%的企业加工量为增长的,产量下降的企业占40%,产量持平的企业约占42%,从这个角度看,2022年整个再生行业的产量是有所下降的。从再生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看,有23%的企业盈利呈增长趋势,亏损的企业占到38%,持平的企业占39%,即亏损企业比盈利的企业更多。整体而言,疫情因素及经济环境下订单的需求和价格的变化因素影响着整个行业的情况。


从2020年开始,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研究了两个指数:再生行业的企业综合运行指数和再生塑料颗粒价格指数。


图片


对比相关月份对上一月的景气度发现,2020年中国再生行业的景气度低于2021年水平,其中,年内的均值为48.2%,低于行业荣枯线,较上一年下降了3.66%。从数据中可以判断出去年整个行业运行的情况不是很好,处于荣枯线以下部分较多。


图片


从价格角度来看,2022年的情况与2021年前后的价格情况正好相反,2022年前期价格较高,后期处于低迷状态。这与2022年后期经济情况也有一定关联。2022年整体相对而言行业比较低迷,但从价格上看,波动幅度并不大,这与整体行业较为平稳有关。同时,我们针对不同的品种分类(包括PP、PE等)做了判断,与2021年相比,基本都处于下降的状态。以上是去年行业简单的情况梳理。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设置了关于2023年的行业期望问题,大家对回收企业的信心度相比再生企业的信心度更高,这是因为回收行业在价格波动较小的情况下回收量存在基础保障,而再生企业受原材料价格影响相对较大。根据样本企业调研数据,回收和再生企业对2023年的预期值均超过50的水平线,预期较好。回收企业预期为69,主要是因为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流动性增强,生活源废塑料回收量有望提升;再生企业预期值58,略高于水平线,虽然对2023年预期向好,但对下游订单量需求并不乐观。我们建议企业不要盲目的乐观,也不要过分的悲观,保持好平稳的心态。根据许多经济学家判断,2023年整体全球经济状况尤其国外经济状况将面临一些挑战,相应出口方面也会受到一些影响。而对于再生行业而言,原料对于出口订单的敏感度较高,所以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行业的问题方向来看,中国目前有两大优势,第一是组建了废塑料回收网络覆盖面广且规模庞大的回收体系,第二是废塑料回收和再生利用产业链是最完整的。这使得中国整个回收率在世界上一直排名靠前。从整个行业的主要矛盾来看,现在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低端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供给不足。未来,在回收体系建设升级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处理能力不均衡、管理水平亟待提升以及装备水平需提升这些方面多做工作,促使未来行业向绿色化、规模化、集约化、规范与标准提升、供应链合作等方向发展。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总结2022年的行业,我认为2022年是一个整合年,一些企业的集中度越来越大,规模的企业的营业能力和收入能力在逐步提升。从2020年开始,我们欣喜地看到,行业从过去的小而散逐渐走向规模化、集约化,这是产业升级的过程。可以预见,行业未来也一定是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


我们行业的重要机遇一方面包括良好的国际环境。公约谈判就是其中之一,不管公约谈判到什么程度,对于回收和再生来说都是重大利好。国际上认为,回收和再生是解决塑料污染的核心途径,不仅能解决污染和资源问题,也是低碳产业。另一方面,国家对废塑料的重视超过了其他废弃物,并针对废塑料不断地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整个行业的发展。此外,各个品牌企业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要完成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就需要回收和再生行业的配合,这也是行业面临的一大机遇。


对于未来行业的判断,我们过去认为回收废塑料是解决资源问题,现在则要由资源属性向环保属性转变,形成低碳产业,这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塑料污染的问题,二是提供绿色再生产品。构建再生塑料行业的服务体系就是要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这样既解决了塑料污染问题,又解决了资源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



观众提问

Q:协会是否有定期提供再生塑料回收率以及软包和供应链上其他的数据?


王永刚:物资再生协会每年3月份会发布一系列数据,由于塑料的应用特别广泛,过于详细的数据统计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会有一个总体的数据。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3月底或4月初即将发布的2022年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报告。


Q:满娟秘书长是否能从产业的角度来分享一下化学回收的进展?


图片

(近两年中国强化塑料污染治理政策并释放对化学循环的鼓励信号)


满娟:总体来说,废塑料化学循环在中国的发展还是很积极的态势。在2020年80号文发布的时候,广东省发改委就在相关文件中给化学回收开了一个口子。生态环境部在2019年底启动了对2007年版的《废塑料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的修订工作,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我们组织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一些龙头企业进行深入探讨,并向生环部提交了相关意见。随后在2022年,我们就看到了化学回收在中国政策中的巨大突破。工信部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中明确了要开展废塑料化学循环利用,推进低价值废塑料热解技术的应用,培育相关龙头企业。生环部通过2022年中旬发布的新版《废塑料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也明确了化学再生的相关定义和工艺标准,给了化学再生在塑料污染控制中的一个明确定位。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如果要推动化学循环或者化学再生的规范化发展,还需要建立相关的管理标准和体系。但重要的是,这两年内我国实现了化学再生、化学循环政策上的零的突破。


为了配合政策落地,产业界正在推动废塑料裂解产物团标项目的开展。为了保证化学回收的口子打开之后受到安全环保方面有效的监管,保持有序合规的发展,需要制定废塑料裂解产物团标。既能防止非标油品流入成品油市场,又能够给化学循环空间,使裂解油能从合规从塑料制油企业流通到后端的处置企业。废塑料热裂解油团标项目,第一起草单位是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及TC280共同协调了产业链的头部特别是相关实践的一些企业来共同制作这一标准。


2022年对化学循环另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是终端明确的需求诉求。2022年10月,消费品论坛(CGF)塑料废物行动联盟的12家成员单位表示他们要采购符合环境保护措施的化学回收材料,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市场有明确的量的诉求,即到2030年每年需要大概八十万吨化学回收材料,这给了产业非常大的鼓舞。


我本人这两三年来在化学循环、化学回收相关工作中也有一些感受: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化学循环目前除了PET品类实现了稳定的产业化运行之外,其他品类的商业化装置还很少稳定连续地运转。化学回收的发展目前应该处于快速发展期,政策口子打开了,需求很明白,这些都会催化相关技术的更新以及整个产业的发展。化学回收如果未来想真正实现产业化稳定运转,要迈过两道坎,第一个是原料供应的坎,化学回收需要原料进行持续稳定的大量供应。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在摸索上游废塑料回收体系如何更有效地支持化学循环发展。化学回收要实现经济性,规模化是一条必然之路,原料也需要规模性供应。我们要厘清我国化学回收如何拿到塑料废弃物,能拿到哪些塑料废弃物?是去做焚烧前的分拣还是与现有再生资源合作拿到物理循环处理不了的废料,或者是农业废弃物、农膜、地膜等一些特定场景的料。明确之后,我们要思考化学回收未来的规模和布局:规模上是小型装置还是大型装置,小型装置是否可以移动,大型装置覆盖的废料收集半径是多少;布局上与后端炼厂的距离如何。这些都是在原料供应方面要考虑的事情。


第二个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产品的应用。相比于原料问题,产品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比较清晰。首先,我们需要定性化学回收的产物是再生产物还是新产品。从性能和流程上来说,化学回收产物和新品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从属性上来说还需要进行探讨。如果涉及到再生属性,应用上就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目前在国内食品接触领域是没办法使用再生料的,化学再生产品用到食品接触领域的政策和回收技术是否可以突破。其次,化学回收的定量方法目前还是通过物质平衡(MASS Balance)的方法,如何去落地,去做跟踪和认可,避免各种操作上的bug,也是应用条线比较大的问题。当然,目前更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化学回收工业化的示范装置是否能在我国落地一到两个,以及在落地过程中如何定性化学回收这一项目。大部分人认为化学回收是一个化工项目,如果是化工项目就只能在化学园区里也就意味着它很可能远离原料来源地,同时其审批立项的指标非常复杂。那么是否可以把化学回收看成一个资源综合利用项,将其与现有的固废处理装置结合起来,让它离原料来源地更近一些,这又会涉及到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包括安全管理、环境管理等。


最后在这里打一个小广告,我们的化学循环课题组成立已有两年,在石化联合会外资委底下,我们将国内外对化学回收感兴趣的领先企业组织在一起,共由19家企业组成,目前可以算是国内化学回收的第一梯队。


图片


2001年,化学循环课题组编撰了《废塑料化学循环白皮书》(第一版)。报告梳理了化学循环的定义、范畴,汇总了相关的技术路线,梳理了目前的瓶颈问题,达成基本共识,并明确了下一步共性工作。相比于两年前,当前化学循环所处的政策或者产业环境已经好了很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化学回收、化学循环这条路径。基于上下游产业链对化学回收和化学循环的关注,随着下游的真正诉求越来越强烈,化学循环和化学回收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Q:化学循环会不会是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


满娟:我觉得是的,物理循环有一定的极限性,经过多轮循环,其物性会逐步下降,如果最终不走向焚烧和填埋,那么理想的去处还是走向化学回收,到分子阶段进行重新聚合后再从新开始。而且随着技术的逐步迭代,对于比较难处理的废塑料,化学回收将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4

GRPG2022年的工作进展和成绩

倪垚:王永刚秘书长和满娟秘书长都是2020年成立的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GRPG)的主力,过去的这段时间里GRPG有哪些进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王永刚:塑料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上下游产业链共同合作,成立GRPG的初衷就两个问题:第一是要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第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废塑料的回收率和高值化利用率。产业链的合作离不开上下游的配合,2020年6月,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共同牵头、16家发起单位共同成立了GRPG。2022年,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加入到牵头单位,真正将塑料的上下游产业链组齐。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我们目前的成员企业已有50多家,涵盖了行业的头部企业和著名品牌商。


去年,GRPG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参与发布了《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的国家智库报告。第二个是由GRPG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设计牵头的项目,这一项目也是UNDP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项目,研究并发布了从全球到中国塑料生产消费和废弃回收利用的报告;举办一系列公益活动,包括在杭州开展了社区的减塑活动以及塑料地图等;开展绿色“塑”说系列直播,未来2023年希望引入更多国际视野来解读塑料污染治理的情况。去年七月,在重庆召开了第二届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论坛,论坛有几大成果:第一,在前年绿色设计标识体系的基础上再推出生塑料的应用体系,希望通过这一体系的建设来规范再生塑料的应用及溯源。基于此,在“回”字标之后,我们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再”字标,发布了绿色再生规范体系的再生标识。第二,与中汽数据签订了战略合作,未来在汽车零部件双易设计、汽车零部件再生材料应用以及汽车零部件的碳排放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合作,以期在汽车领域打造出一个绿色再生供应链体系,把GRPG相关理念与汽车产业相结合。


同时,在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的基础上发布了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的设计指南,通过指南,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双易设计的体系,并通过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和监测体系来完善整个商业体系,体系里包括相关的标准,在细分领域也逐步展开了双易的细则。塑料应用到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要求,产生的废弃物的性能也不一样,这也是制定这么多细则的原因,希望根据行业的特点去改进塑料制品的设计,促进废塑料的回收和再生。GRPG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双方联合编译与发布了全球《SPHERE包装可持续框架》中文报告。此外,双易体系在实际中也有实践,与宝洁、玛氏、陶氏、百事以及安姆科五家企业共同启动“软塑新生”项目,这一项目践行双易体系,希望通过前端设计指导和后端回收体系以及再生材料应用的全链条实践来构建软包这一最难回收领域的回收体系,这也是我们未来工作的一个潜在领域。只要软包装能回收上来,其他领域都能迎刃而解,这也是GRPG去年一个重要的项目。


在碳方面,去年10月12日正式发布了再生塑料产品的碳足迹计算方法,这一计算方法通过了莱茵认证,希望通过这一标准来测算我国的碳基准值,包括PE、餐盒PP、HDPE、家电PP各个领域,作为再生行业减排的参考。


GRPG希望通过信息政策、技术标准、认证检测来建立一个绿色再生塑料的生态朋友圈,也呼吁更多的品牌和企业关注、加入到我们GRPG的工作,进一步实现我们的最终愿景,从根本上解决塑料污染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解决塑料回收资源最大化的问题,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和组织共同携手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




观众提问

Q:化学回收和物理回收在减碳方面的差异如何,哪个会更好一点?


满娟:由于原料标的物不一样,化学回收一般不会去和物理回收比,它对标的是焚烧以及原来来源的塑料。化学回收过程中需要升温、加压,其减碳势必要比物理回收小,送去化学回收的大部分塑料是原本需要送去焚烧的,因此化学回收应该和焚烧去比哪个更减碳。


Q:对比能量回收,焚烧、石化基塑料制造以及化学循环这三个相比哪个碳排放会低一点,是否有相关数据?


满娟:我们现在没有一份统一的权威报告,但一些领先企业已经做了相关对比和分析,SABIC、BASF和中石化都做了这方面的对比,也有相关的数据。结论我可以分享给大家,相对于焚烧和石化基塑料制造,化学回收在减碳方面是有优势的。


Q:国内塑料循环行业是否供应链体系的整套方案,能够为下游机构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


王永刚:供应链最大的核心点就是对整个链条的管理,管理体系构建包括供应商、采购商的全链条管理,核心是谁来证明你的东西是回收来的还是再生的。未来随着标准的发布,整个体系也会建立。在这里我想补充的一点,现在大家都在谈碳,都在说低碳或者比较碳,逐渐出现了“唯碳论”的现象。但其实回收塑料本身就是减碳的,在我国石油资源相对比较困难的状态下,多用一些再生塑料势必会减少原生塑料的应用。因此,塑料回收不仅是碳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资源节约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化学回收还是物理回收,都是值得我们去努力的方向。


Q:汽车废塑料的化学循环开发是在哪个阶段?热解油目前的标准进展有没有一些新的信息?


满娟:关于热解油团标的进展,我们已经成立了标准制定的工作小组,开始做一些技术指标的研讨。最近也在关注化学循环全过程的环境污染物问题,与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必要在裂解油标准中有所体现。


王永刚:在汽车方面,我们与中汽数据进行了战略合作并已有专业的工作组在推进,推进最快的是再生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目前再生塑料在汽车零部件上应用的通则标准初稿已经完成。另外还有再生PP在汽车零部件上的应用,以及未来还要做PC和其他相关材料的应用。汽车零部件的双易设计完全按照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的体系框架,我们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初稿和立项。


满娟:碳方面,GRPG已经做了物理循环PCR的碳足迹计算,希望能请合作伙伴直接采信我们的PCR的碳计算方法,当然我们也会算一些基准值方便后期的对比。此外,目前在讨论的原生塑料的碳计算,这方面可能会复杂一点。


5

GRPG 2023工作展望

倪垚:GRPG对2023年有哪些展望?


满娟:今年的工作思路包括三个关键词,加强交流毋庸置疑将是2023年第一个关键词。2023年,我们计划不仅要增强自己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流,还要增强与重要利益相关方的交流,比如说主管部门的相关汇报、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伙伴以及国际组织的沟通等,与其他一些平台例如CHINAPLAS、IPE等也要相互建立进一步的合作,特别是希望2023年能在国际交流方面有一些真正的进展和成绩。


第二个关键词,是希望能够实现有机发展,这也是GRPG成长模式的调换。之前大家了解到的GRPG更多的是主线发展,以双易生态设计、再生应用以及碳足迹为主要抓手,十个应用场景小组主要支撑的是双易。今年我们将调整策略,十个应用场景小组将同时支撑三条线,也就是说应用场景小组的建设与强化将是2023年的重点之一。作为平台,我们会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鼓励应用场景小组的自我发展。同时,筛选出更多优质的合作伙伴,互相助力,互相催化。


第三个关键词叫做成果输出。2023年我们另一重要工作就是系统化地梳理、量化工作成果,目前政策、技术以及其他重点应用领域的相关跟踪和研究都在计划中。产业链的合作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如何协同、如何高效地产出成果却是大家比较迷糊的。GRPG愿意去输出相应的实践,总结一些经验贡献给我们的同行以及政府和主管部门,作为决策参考,真正为塑料循环经济做出贡献。我们也希望国际上的利益相关方能看到这些成果,看到中国的成绩。


6

对企业发展的建议

以及对塑料公约的期待

倪垚:请两位嘉宾能够给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一些2023年的发展建议,以及分别代表产业的上游和下游提一提对正在谈判的全球塑料公约的一些期待。


王永刚:对于回收来说,原料供给非常重要,不管是物理还是化学回收,回收体系的建设尤为关键。我国目前是世界上回收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庞大的的一个国家,但也有自己的短板:我们废塑料的回收体系很多是以地方为政的,没有形成全国联动的体系。未来,废塑料分拣中心的全国布局是一个很大的机会,也希望能看到很多头部企业参与进去,不光是2023年,未来五年、十年仍然大有可为。


对于再生企业来说,我国目前再生产业最大的矛盾是低端产能严重过剩而高端供给不足。所谓高端,不仅是产品质量高端,更多的是如何进入到品牌商的绿色供应链体系中去,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品牌效应是怎样的。很多品牌商在中国找不到合适的再生材料,更找不到具备生产高质量再生材料的企业,因此企业的升级转型也非常重要,要迅速地把再生企业的管理水平、装备水平、人才水平以及品牌经营从过去的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型。未来,希望能有更多具备生产高端再生材料的企业涌现出来,扩大高质量再生产品的供给,这对于再生企业将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满娟:我想分享两个方面,首先是关于趋势性的个人判断。塑料问题背后其实是一个游戏规则的改变,由于全球经济加速从线性向循环经济的转型,加之疫情凸显本地供应链的重要性,资源综合利用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说到底这是经济问题而非仅仅环境问题,因此,我认为塑料污染治理进程不会因为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而被搁置。


从产业上游和石化联合会的角度,对石油和化工企业分享一些关于趋势的建议:第一,作为塑料生产企业,要把塑料循环经济提高到战略高度,作为未来原料的来源之一。未来真正的竞争力和护城河可能是在废塑料的来源端,因此要尽早布局。同时,要关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在中国的进展。第二,关于产品替代方面,一次性塑料制品是减量和替代的重点。另外,由于塑料公约可能会对有危害的添加剂进行管控,相关企业一定要调整自己的产品组合,尽早对自己的添加剂进行梳理,涉及到危害性添加剂要尽早开发相关的替代产品来防止未来塑料公约实行后对生产造成的影响。第三,加大研发。石化企业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较强大的技术研发属性和能力,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找到对的方向,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第四,塑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使得整个产业链合作成为必然选择。石化企业如果想在塑料方面建立新的竞争优势,需要尽早去培育优化自己的生态体系。石化产业非常重视塑料公约,无论是我们石化联合会还是全球化工协会联合会(ICCA),都在协同工作,希望通过完善废塑料的管理体系来推动塑料循环经济,改进塑料污染问题。我们与我国代表团也有一定的沟通,也愿意继续支持相关的工作。另外,我也想从产业端的角度也想问一下主持人,国际组织对于未来塑料公约的谈判会有怎样的举措和期待?


倪垚:很多中国民间组织是有参与和跟进塑料公约的谈判的,国际上像世界自然基金会,麦克阿瑟基金会、终止塑料废弃物联盟等几个比较知名的国际组织也都在持续跟进塑料公约,并且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我个人感觉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麦克阿瑟基金会都更近似于欧盟的思路,强调对塑料的管控、限制和标准,限制危害性大的非必要性的一次性塑料。终止塑料废弃物联盟的观点与石化联合会相似,他们的诉求是产业领域的转型和循环经济,并不强调淘汰和限制使用的概念。目前来看,我感觉主要是这两派观点。塑料公约还是以政府间的谈判为主,国内和国际上的民间组织更多的是推动相关国家去提案,并通过多利益相关方论坛等机制来传播自己的观点。如果国内产业端或者回收端的机构想要参与到公约中,形成一些对中国更有利的政策,就要提前布局,参与到这几次政府间的谈判过程中,团结相关国家民间组织代表形成共识或倡议,并与持有相近观点的国家谈判代表建立联系。


END


更新日期:20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