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文章、图片、视频、链接等,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为商业用途,亦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尊重原创作者的一切权力,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0-57721789)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景虹
李景虹委员分析:
一、废塑料化学循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重要战略意义
(一)化学循环有望为塑料污染治理提供根本出路
从源头治理看,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材料的绿色替代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而不能根治塑料污染。从末端回收处置看,中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受技术经济条件限制,基于物理回收的废塑料循环利用,总体材料化回收率达到30%左右将会出现瓶颈,其他物理回收不能处理的废塑料成为塑料污染治理的最大难点和痛点。化学循环可以有效突破物理回收应用场景限制,突破废塑料材料化回收利用的发展瓶颈,从而为彻底解决塑料污染提供根本出路。
(二)化学循环有助于能源和资源安全保障
化学循环可以对各种低值废塑料进行集中回收利用,从而减少对石油等原生资源的消耗,将“白色污染”变为 “白色油田”,为能源、资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据测算,2022年我国产生废塑料超过6000万吨,其中焚烧或填埋量约4200万吨,如果能够对其中的50%实现化学循环,就相当于开发了一个超过6000万吨的油田;如果能够对现有10亿吨的存量塑料垃圾进行回收利用,相当于低成本开发超大规模的“城市油田”。
(三)化学循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循环经济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欧盟《绿色新政》将循环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也将循环经济助力碳达峰作为十大任务之一。每化学循环1吨废塑料与使用石油生产塑料相比,平均可以减少0.67吨二氧化碳排放。如果能对2022年我国填埋或焚烧的4200万吨废塑料全部实现化学循环,与焚烧相比可减少碳排放2814万吨,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益。
二、废塑料化学循环已进入产业化关键阶段,需高度重视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外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路线逐渐成熟,目前已进入产业化示范应用关键阶段,成为国际化工企业竞争的新热点,国家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抢先布局。
(一)国际化工龙头企业积极布局产业化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超过60家化工企业正在研究废塑料回收解决方案,普遍认为化学循环是可以实现废塑料闭合循环的关键路径之一。国际化工企业如埃克森美孚、巴斯夫、壳牌、沙特基础工业等积极开展化学循环产业化实践,取得显著进展。
(二)我国大型化工和环保企业取得显著进展
近年来,中石化、中石油、惠城环保等部分石化和环保企业积极开展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部分企业不断创新本地化废塑料回收模式,积极探索低值废塑料、废弃农用地膜等的集中化规模化回收模式和自动化预处理设施装备,选择典型地区开展废塑料化学循环示范项目建设。其中,针对废弃地膜和综合性低值废塑料的化学循环工程项目已经进入工程建设阶段。
李景虹委员对推动废塑料化学循环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明确废塑料化学循环战略定位
将其作为构建我国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和能源资源战略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纳入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循环经济规划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规划,并作为应对塑料污染的核心手段。
(二)明确化学循环的产业发展定位
明确将化学循环作为废塑料回收利用的重要技术路线,在产业布局上,将化学循环项目作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优先在化工园区集中布局和运行管理,在碳排放指标、用能指标、用地指标上优先保障,不纳入两高项目管理,不受化工项目产能限制。
(三)建立与化学循环相匹配的废塑料回收体系
加快改革和完善现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把低值塑料废弃物作为低值可回收物,在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环节增设废塑料专用回收箱(桶),建设城市低值可回收物分选中心,将低值废塑料从生活垃圾中分选出来,并交由化学循环企业加以利用。
(四)推进化学循环示范试点工程建设
推动大型企业加大废塑料回收和化学循环利用的投资力度,建设一批废塑料化学循环示范工程,支持重点企业新建或利用现有装置开展工业化示范,鼓励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建设,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记者 刘澄谚)
来源:中国能源网
免责声明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文章、图片、视频、链接等,均为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为商业用途,亦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尊重原创作者的一切权力,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0-57721789)